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发展党的各项事业,是我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工作作风的延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一句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
2、人民群众创造了精神文明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人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其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等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整理和加工或由此产生灵感并形成精神财富;再次,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种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社会矛盾的地解决,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总之,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体和主人。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觉得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也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二、既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就要关注人民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直都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坚持将人民需求放在首位,切实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进一步深化了党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恰如习近平所说,人民的向往,就是党最大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些都真实反映出我们党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的,体现出一种执政为民的情怀。例如,学有所教这个中国先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十八大报如何满足人民利益呢?那就是走群众路线。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很好地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教育公平与否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步入关键期后,必然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争取不同群体之间的最大接受度,调整好这些利益,也是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过去,学有所教,主要体现在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上。今后,在解决好上学难的同时,关键是要解决上好学,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实现因材施教,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就可以实现多年的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夙愿。因为,就当前的局面来说,国人普遍认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难点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所以,实现学有所教是扎扎实实为人民享受平等教育做实事。
短短的报告,却有145处出现“人民”这个词,如,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又如,“必须增加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等,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首过去,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党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惠民的实事,中央连续九年将中央一号文件定格于三农问题,为农村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给了农民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体现出了党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民,党从来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天,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党依然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带领人民走向富裕!也只有这样,人民才更幸福,更有尊严,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更兴旺发达。
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新的两个凡是关注了民生与民权问题,关注民享与民建。突出强调了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民利益的检验标准的升华。改革开放后,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人民利益检验标准逐步得到升华。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正确论断,到明确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坚定立场,再到十八大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的庄严承诺;从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从为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不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出党
对人民利益的检验标准日益升华。一直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提出务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等。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重要原则,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修订《国家赔偿法》,废止收容遣送制度;推行听证制度,让百姓参与关系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开展公推直选试点,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施对网民反映的突出事件和问题官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查处等等,其实质都是对新“两个凡是”的最好诠释。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科学发展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改革开放,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等,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尤其是科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思想,如,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永续利益。